Windows下tracert命令和Linux下traceroute命令

Windows下tracert命令和Linux下traceroute命令

通过traceroute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从你的计算机到互联网另一端的主机是走的什么路径。当然每次数据包由某一同样的出发点(source)到达某一同样的目的地(destination)走的路径可能会不一样,但基本上来说大部分时候所走的路由是相同的。linux系统中,我们称之为traceroute,在MS Windows中为tracert。 traceroute通过发送小的数据包到目的设备直到其返回,来测量其需要多长时间。一条路径上的每个设备traceroute要测3次。输出结果中包括每次测试的时间(ms)和设备的名称(如有的话)及其IP地址。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在linux主机系统下,直接执行命令行:
traceroute hostname
而在Windows系统下是执行tracert的命令:
tracert hostname

1.命令格式:
traceroute[参数][主机]

2.命令功能:
traceroute指令让你追踪网络数据包的路由途径,预设数据包大小是40Bytes,用户可另行设置。
具体参数格式:traceroute [-dFlnrvx][-f<存活数值>][-g<网关>…][-i<网络界面>][-m<存活数值>][-p<通信端口>][-s<来源地址>][-t<服务类型>][-w<超时秒数>][主机名称或IP地址][数据包大小]

3.命令参数:
-d 使用Socket层级的排错功能。
-f 设置第一个检测数据包的存活数值TTL的大小。
-F 设置勿离断位。
-g 设置来源路由网关,最多可设置8个。
-i 使用指定的网络界面送出数据包。
-I 使用ICMP回应取代UDP资料信息。
-m 设置检测数据包的最大存活数值TTL的大小。
-n 直接使用IP地址而非主机名称。
-p 设置UDP传输协议的通信端口。
-r 忽略普通的Routing Table,直接将数据包送到远端主机上。
-s 设置本地主机送出数据包的IP地址。
-t 设置检测数据包的TOS数值。
-v 详细显示指令的执行过程。
-w 设置等待远端主机回报的时间。
-x 开启或关闭数据包的正确性检验。

4.使用实例:
实例1:traceroute 用法简单、最常用的用法
命令:
traceroute www.baidu.com

输出:
[root@localhost ~]# traceroute www.baidu.com
traceroute to www.baidu.com (61.135.169.125), 30 hops max, 40 byte packets
1  192.168.74.2 (192.168.74.2)  2.606 ms  2.771 ms  2.950 ms
2  211.151.56.57 (211.151.56.57)  0.596 ms  0.598 ms  0.591 ms
3  211.151.227.206 (211.151.227.206)  0.546 ms  0.544 ms  0.538 ms
4  210.77.139.145 (210.77.139.145)  0.710 ms  0.748 ms  0.801 ms
5  202.106.42.101 (202.106.42.101)  6.759 ms  6.945 ms  7.107 ms
6  61.148.154.97 (61.148.154.97)  718.908 ms * bt-228-025.bta.net.cn (202.106.228.25)  5.177 ms
7  124.65.58.213 (124.65.58.213)  4.343 ms  4.336 ms  4.367 ms
8  202.106.35.190 (202.106.35.190)  1.795 ms 61.148.156.138 (61.148.156.138)  1.899 ms  1.951 ms
9  * * *
30  * * *

郑重声明:

1 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资源的版权归资源原作者所持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保护。

2 由于无法和原作者取得联系,所以上传的部分资源无法先通过原作者的同意就分享给大家了,如本资源侵犯了您(原作者)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微信号 xiaohaimei1989),我们会立马删除您的资源,并向您表达诚挚的歉意!

3 本站是一个公益型网站,分享资源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分享知识,收取一点点打赏的辛苦费是用于网站的日常运营开支,并非用于商业用途。

4 本站资源只提供学习和参考研究使用,使用过后请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本站不承担资源被单位或个人商用带来的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