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动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观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物的。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神秘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令人不俗的功效。